成都能源管理认证,您的满意是我们的追求
2022-05-19 02:00:01 69次浏览
价 格:面议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其他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NSAI)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外,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另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其中包括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007年初至今,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研讨会,特别是200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SAC)和UNID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这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ISO成立了ISO/PC24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次工作会议,相信这次会议将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及起草过程
早在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就开始了有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工作,逐步探索建立我国的能源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但由于诸多原因,研究初期并没有正式提出国家标准立项。在借助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两个课题研究、试点和相关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申请了国家标准立项并获得批准。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后,标准提出单位和起草单位组成了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计划,通过深入研究并多次召开工作组讨论会议,形成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草案”,同时,标准制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大量的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标准和资料并组织消化和理解,并据此对标准草案内容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征求意见稿。
-
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使用统一的“CCC”标志。中国强制认证标志实施以后,将逐步取代原来实行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国家统一确定强制性产品认证收费项目及标准。新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将根据不以营利为目的和体现国民待遇的原则,综
-
是工厂质量管理工具: ccc是国家强制性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一套基本的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标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让管理者有章可循,让执行者能依章行事,来避免语言上的差池与误解而造成的失误。检测机构: 1.国家固定灭
-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制定的背景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现阶段还是粗放型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现象十分严
-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2、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
-
1,CCCF是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的简称,(China Certification Center for Fire Products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简称CCCF)成立于2002年9月,为公安
-
检测机构: 1.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中心)技术发展部 2.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中心)技术发展部 3. 国家消防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沈阳中心)检验管理部 4. 国家防火建材质量监督检验中
-
企业的标准化等级活动可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保持高度统一行动和高效率的运行,从而实现获得秩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标准化等级的对象是各个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等级。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主要
-
成都智荟源顾问公司是专业、高端、前沿、的特种行业认证咨询公司。认证业务专精广泛,定位西南,服务全国。公司专业从事:API石油产品认证;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消防产品认证;安全标志认证;能源产品认证;通信产品认证;已为数千家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
-
TL9000是专为通讯行业设计的质量管理标准。它基于ISO9000是由QUEST开发的,来自电信行业主要代表决定,通过制订行业专业标准和清晰的目标,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1997年10月,通讯业这市场更成立了杰出品质通讯供应商协会(QuEST
-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可能带来的价值1、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2、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生产(服务)经营成本,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3、有利于
-
一.使用领域获证产品信息的提取及下达: 1.评定中心应从企业已上传至“消防产品生产、销售流向登记管理系统”的获证产品使用单位中,根据“抽取销量的代表性产品”、“同实施细则涵盖产品中至少抽取一个单元”、“使用单位地域尽量集中”、“尽量涵
-
申请受理·收到符合要求的申请后,认证机构向申请人发出受理通知,通知申请人发送或寄送有关文件和资料。·同时,认证机构发送有关收费和通知。·申请人按要求将资料提供到认证机构。·申请人付费后,按要求填写付款凭证。[注:企业一般应提供以下资料:总装
-
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在能源管理中,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为节能,进行能源管理
-
3C认证实际上是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英文缩写,也是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使用的统一标志。作为国家认证(CCEE)、进口质量许可制度(CCIB)、中国电磁兼容认证(
-
CCCF是3C认证中的一种,CCC认证的全称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CCC,分为:1、CCC+S 安全认证标志2、CCC+EMC 电磁兼容类认证标志3、CCC
-
是消防行业的壁垒,是必须跨越的门槛: 提高了准入门槛,淘汰掉部分非以质取胜的产品,市场更规范,行业发展更健康。是从事消防产品生产企业的神圣使命和无可旁贷的责任: 让责任可寻,让责任到人,来降低不可控因数,降低生产、销售、使用者等多方所承
-
消防3cf认证是指经过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China Certification Center for Fire Products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简称CCCF),以公正的第三方身份承担消防产
-
3C认证实际上是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英文缩写,也是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使用的统一标志。作为国家认证(CCEE)、进口质量许可制度(CCIB)、中国电磁兼容认证(
-
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于2002年5月1日起实施,有关认证机构正式开始受理申请。为保证新、旧制度顺利过渡,原有的产品认证制度和进口质量许可制度自2003年8月1日起废止。中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12月
-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现阶段还是粗放型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能源的紧缺形势又给我国的资源不足和环境治理造成巨大压力。国际